{{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台灣滿NT$1200免運|海外滿NT$3000免運
會員優惠專區由此進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談到了貓咪出現排尿困難、頻尿、血尿等下泌尿道症狀時,常見的可能原因包括膀胱炎、細菌感染,或是尿液酸鹼值失衡等問題。而在這些泌尿道疾病當中,尿結石可說是最讓飼主擔心、也最需要警覺的一種狀況。不過,其實在結石形成之前,體內早已悄悄出現了「尿道結晶」這個前兆。這些微小礦物質結構可能不會立刻造成阻塞,但一旦在體內聚集、變大,就可能堵住尿道、刺激膀胱,進一步導致急性阻塞與感染。
尿結晶(urinary crystals)是指當尿液中礦物質濃度過高,或酸鹼值異常時,所產生的微小結晶體。這些結晶若未排出,持續累積,就可能變成體積更大的尿結石(uroliths),導致膀胱發炎、尿道阻塞等下泌尿道問題。
一般來說,健康貓咪尿液為中性偏酸,pH值為落在6.0~6.5之間。若是因飲食、疾病或其他生理因素使尿液酸鹼值變化,則會影響不同類型的尿道結晶容易產生,例如當尿液偏鹼時容易形成磷酸銨鎂(Struvite)結晶;偏酸則可能產生草酸鈣(Calcium Oxalate)結晶。此外,某些先天性代謝異常或肝功能問題也可能導致較罕見的胱胺酸(Cystine)與尿酸鹽(Urate)結石生成。
常見的尿結晶類型及風險族群
尿道中的微小結晶看似不起眼,但一旦在泌尿道中聚集,不僅造成排尿困難,還可能對下泌尿道造成實質傷害。當這些結晶隨著尿液流動在膀胱壁與尿道內滾動摩擦,就可能進一步造成黏膜受損與局部發炎,造成排尿時疼痛、出現血尿與混濁尿,這些都是下泌尿道受到傷害的表現。
特別公貓因為尿道又細又長,當結石或小結晶通過時更容易造成阻塞。一旦尿液無法順利排出,不只會造成劇烈疼痛,還可能在短時間內引發膀胱過度擴張、尿液逆流至腎臟導致急性腎衰竭,是泌尿道疾病中最需要立即送醫的緊急狀況之一。此外,結石容易破壞泌尿道中的黏膜防禦屏障,讓細菌有機可乘,引發反覆性的下泌尿道感染(FLUTD),這種「結石+感染」的惡性循環,不僅讓病程更難控制,也大幅提高復發機率。
因此,預防尿結晶形成的目的可不只是避免排尿不順這麼簡單,更是保護整體泌尿健康、遠離急性風險的第一步。從日常飲水量、飲食調整到營養保健的介入,都能為毛孩打造更安全的泌尿防線。
增加飲水量,降低結晶形成機率:貓咪不愛喝水,容易導致尿液濃縮、結晶沉澱。可透過濕食、流動飲水器、設置多個飲水點來提升喝水意願。
調整飲食內容,避免攝取過多礦物質:高蛋白、高鎂、高磷或高鈣飲食會使尿液酸鹼值失衡,參考獸醫推薦的泌尿配方飼料,並避免貓咪吃人食或長期餵食單一種食物。
穩定生活環境,觀察貓咪排尿狀況:搬家、新貓加入、貓砂盆太髒等都可能引發壓力性膀胱炎,因此維持環境穩定與良好衛生是也是關鍵。
觀察排尿行為,早期發現異常:留意貓咪是否頻尿、尿量變少、貓砂中出現沙粒狀沉澱等異狀。
額外日常保健品補充:日常搭配含有蔓越莓A型前花青素、黑豆種皮花青素的營養補充品等,增加抗菌能力、保護黏膜並穩定尿液pH值,有效降低結晶風險。
想要真正守護貓咪的泌尿健康,除了飲食管理與生活習慣的改變,營養保健補充也在下泌尿道疾病預防上也扮演重要角色。研究指出從日常補充具有特定功能的植化素能夠幫助穩定尿液酸鹼值、降低泌尿道發炎與細菌感染的風險。
像是脂溶性蔓越莓A型前花青素則具有抑菌抗附著作用,有助於減少病原菌黏附膀胱壁;而水溶性黑豆種皮萃取物中的花青素則具備強效抗氧化力,能保護泌尿道黏膜、減少局部慢性發炎,並穩定泌尿道酸鹼值的恆定。這些成分的協同作用,不僅有助於維持尿液環境穩定,也為預防尿結晶惡化為尿結石、進一步提升造成下泌尿道疾病的風險,建立一道更完整的防線。